<<<疫後轉型關鍵:平台如何創造長尾價值>>>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2022年調查,Uber Eats 在台灣的使用率位居第二,僅次於 foodpanda,卻持續穩定成長、擴展影響力。在疫情紅利退潮後,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各大平台如何持續吸引用戶、突破訂單天花板?Uber Eats 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從科技與數據驅動出發,強化本地化經營與生活整合策略,致力成為最懂你的生活平台。
Uber Eats 台灣行銷總監表示:「我們不只是在外送餐點,而是在協助消費者管理時間、優化生活體驗。」正是這種務實但不失前瞻的品牌策略,讓 Uber Eats 在疫後新常態中穩住陣腳、穩健成長。
根據 MIC《2023 外送大調查》指出,外送平台未來成長仰賴三項關鍵力:一、內容多元與供應擴充;二、用戶體驗與會員經營;三、資料應用與智慧推薦。Uber Eats 即是這些核心方向的積極實踐者。
<<<以數據為引擎,驅動平台三力升級>>>
疫後,Uber Eats 不再依賴補貼搶市,而是聚焦於提升每一次使用體驗的「感知價值」。當用戶常點日式或韓式料理,平台就會調整推薦排序,推送附近的高評價相關店家與限定活動,提升下單轉換率與滿意度。
在供應端,Uber Eats 也積極擴大服務範圍,推出「優市」通路,讓用戶可以訂購生鮮雜貨、居家清潔用品,甚至節慶禮盒等特殊商品,結合全家、寶雅、Costco 等品牌,形成多樣化的生活購物場景。
此外,Uber Eats 自 2022 年開始積極佈局非餐飲類別的「多元即時配送」,用戶可透過 App 指定夥伴送文件、禮品、甚至重要鑰匙。這樣的多元應用,讓 Uber Eats 成功從餐飲外送平台,邁向「生活即時需求的橋梁」。
<<<行銷語言升級,打造共感品牌>>>
Uber Eats 的品牌轉型,不僅體現在功能與服務,也反映在行銷語言的轉變。從過去單一促銷導向的廣告,轉向以「生活共鳴」為主軸的品牌溝通。例如與百靈果、黃小胖等在地內容創作者合作,以 podcast、vlog、社群挑戰等方式滲透年輕族群的日常語境,創造更自然的品牌曝光。
其中「今晚吃什麼?」系列活動廣受歡迎,用幽默語言搭配演算法推薦,讓用戶在猶豫不決時,輕鬆完成點餐,並延伸到 LINE 貼圖、限定商品與影片廣告,進一步擴大使用者自發參與與分享的意願。
這樣的內容共創策略,有效提升了 UGC(使用者生成內容)的自然擴散力,也讓 Uber Eats 建立出更具辨識度的品牌文化。
<<<三力進化,打造「懂你生活」的新平台>>>
在平台經營邁入第10個年頭之際,Uber Eats 不再只是餐點外送工具,而是朝「智慧生活平台」進化。專家建議,要強化以下三力,以創造下一波成長動能:
忠誠用戶經營: 引入會員等級制度、訂閱制(如 Eats Pass)與快速配送專屬權益,鎖住高頻用戶。
資料公開與合作: 結合 open data,提供合作店家銷售趨勢與顧客偏好報表,提升供應端的參與感。
在地場景深耕: 推動「小商家專案」,協助地方店家數位轉型,擴大品牌影響力與在地連結。
當其他平台仍在補貼泥淖中求生,Uber Eats 早已跳脫競價思維,以數據驅動策略與文化溫度,重塑平台與用戶之間的關係。
結尾提問:
你在選擇外送平台時,會選最便宜的,還是選那個最懂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