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公關

疫後外送不退燒:foodpanda靠「三力」戰略再創營收高峰

<<<疫後成長挑戰考驗平台續航力>>>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2022年調查,foodpanda在台灣的常用率高達71.2%,穩居外送平台龍頭。但當疫情退去、線下生活回歸常軌,這類平台如何避免需求下滑、維持品牌熱度?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在聽天下Podcast《創新突圍》中,foodpanda行銷總監陳嘉孟坦言:「我們沒有每天都在做大膽的創新,而是把小事情做到最好。」這句話道出品牌在新常態下的關鍵策略——務實為本、精準溝通。

根據MIC《2023外送大調查》建議,平台業者需深化三力:一、品項多元化;二、擴大夥伴生態系;三、數據驅動的深度分析。foodpanda正是這些策略的實踐者,持續透過服務多元化、精準化行銷、資料應用等層面,催出疫後成長新動能,並逐步走出補貼依賴的過渡期。

<<<策略轉型驅動平台三力重組>>>

陳嘉孟提到,foodpanda的營運重心從補貼轉向「讓每一個決策都更有感」。當使用者特別偏好某種料理時,平台演算法會推薦更多相關店家,提升轉換機率。同時,熊貓超市則上架五月天演唱會螢光棒、Switch大作《薩爾達傳說 王國之淚》等「話題商品」,用高度差異化的供給,搶佔消費者心佔率。

此外,foodpanda自2022年啟動「內用優惠」功能,讓消費者在合作餐廳用餐也能獲得優惠,創造品牌、店家與用戶的三贏循環;2023年再進一步擴展到「跑腿經濟」與C2C物流領域,服務從外送食物延伸到文件、包裹、雜貨等,即時運送需求,滿足更廣泛的生活場景。

這些策略不僅強化平台與用戶間的連結,也使foodpanda從單一外送商轉型為「即時生活服務平台」,逐步擴大邊界與附加價值。正如高端訓教授所指出:「餐飲與外送,其實是兩個獨立市場,餐飲業者可針對外送平台設計不同產品與品牌。」foodpanda的策略正提供了這種模式的典範。

<<<從行銷溝通到用戶共創文化>>>

除了系統與服務的轉型,foodpanda也在行銷語言與文化經營上展現韌性。2022年推出的「叫 foodpanda 送~」行銷案,以簡單、洗腦的動作與口號快速出圈。從賀瓏、泱泱等KOL合作,到開放網友投稿「送~Pose」挑戰賽,乃至將得獎影片製成春節廣告,這是一場真正讓使用者參與品牌建構的行銷實驗。

這種策略強化了品牌情感連結,提升使用黏著度,也帶動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自然擴散,省下龐大媒體預算。從行銷角度來看,foodpanda逐漸從過去的「折扣型平台」蛻變為「共創型品牌」。

高端訓也提出三項建議,呼應foodpanda未來成長策略:一、對重度用戶給予差別待遇,如加速派單、VIP專屬折扣,強化忠誠;二、實施會員等級制,借鏡叫車平台精準分級;三、釋出數據結合open data,協助商家做出更精準決策,進一步綁住供應端黏性。

在邁入第11個年頭後,foodpanda不再只是「一鍵送達」的代名詞,而是代表著一種能快速回應消費需求的生活方式。當其他品牌還在思索疫後復甦策略時,foodpanda早已透過穩健的三力重組,掌握了下一波消費脈動。

結尾提問:你選擇外送平台時,是看誰便宜,還是誰最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