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公關

打破金融刻板,3招見證第一銀行與Oliver Tree創新投資

金融投資刻板印象現況與影響深度
近年來,傳統金融機構往往以保守謹慎形象示人,導致大眾對銀行業的投資服務感到缺乏創意與活力。根據Edelman信任指數(Edelman Trust Barometer)2023年報告顯示,僅56%的受訪者對銀行信任度持中立或正面看法,較去年下降3個百分點。尤其在Z世代(1997–2012年出生族群)中,只有42%願意考慮透過傳統管道進行資產配置。此數據反映出,面對年輕族群崇尚個性化與多元表現的需求,過於制式的金融行銷已難以引起共鳴。

此外,Kantar BrandZ 2023全球最有價值品牌報告也指出,金融品牌在創新力指標中排名普遍落後科技與消費品業,顯示投資工具與策略尚未與社群流行文化接軌。對企業而言,若無法打破刻板印象,不僅難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突圍,更可能錯失與新世代溝通的關鍵窗口。Erste Bank(第一銀行)作為歐洲主要零售銀行之一,擁有超過1,700萬客戶,面對上述挑戰,選擇跨界與網紅合作推出新式投資宣傳,正是因應品牌年輕化訴求的重要嘗試。

這股趨勢也反映在媒體投放策略上。根據IHS Markit 2022年廣告支出報告,金融業在社群與影音平台的廣告預算占比僅12%,遠低於整體市場約25%的平均水準,顯示金融行銷仍以傳統電視與平面媒體為主。而Z世代與千禧世代則更常使用短影音與直播平台獲取投資資訊,若缺乏創新內容,品牌即便擁有雄厚資源,也難以有效觸及目標客群。正因如此,Erste Bank此次攜手以怪誕鮮豔風格著稱的音樂人暨導演Oliver Tree,嘗試在宣傳中融入幽默、色彩與劇情張力,企圖在金融行銷中掀起一股另類風潮,並透過創新的影像敘事,打破刻板形象,吸引關注投資理財的潛在客戶。

問題產生原因與運作機制全面解析
造成金融行銷長年陷於刻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出於法規與風險管理限制。依據歐盟金融工具市場指令(Markets in Financial Instruments Directive, MiFID II)規範,銀行在推廣投資產品時需遵循投資者適當性原則、風險揭露義務與資訊真實性審核。這雖能降低投資糾紛,但也往往讓行銷活動顯得冗長且缺乏創意,限制了品牌企劃團隊的發揮。

另一方面,商業模式亦使金融機構偏好穩定成熟的行銷管道,因為傳統媒體如電視、戶外廣告與報章雜誌具有監管制度較明確、製作流程成熟等優勢。然而,這同時帶來觸及年輕族群效率不彰的隱憂。據Statista 2023年調查,18至34歲族群中,有高達78%表示偏好透過網路影音平台獲取投資理財資訊;而僅有22%透過電視廣告了解新產品。由此可見,若銀行未能搭上社群互動與短影音潮流,企圖以單向宣傳方式說服潛在客戶的成效將大打折扣。

以Erste Bank本次與Oliver Tree合作的案例來看,品牌企劃團隊與Jung von Matt Donau創意團隊共同設計一系列拍攝手法大膽、敘事風格顛覆金融宣傳常態的影音作品。透過鮮豔配色、誇張肢體動作與反差音樂,成功吸引社群討論並帶動話題性。根據該行公開資料,截至2024年第一季,相關短影音內容在社群平台獲得逾200萬次觀看,並較去年同期投資宣傳互動率提升約45%,顯示新機制在實務操作上具有可觀成效。

可行解決策略與未來展望全面分析
針對金融品牌欲突破刻板印象,建議可從跨界合作、內容本地化與數據精準投放三面向著手。首先,與具備鮮明個人風格的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 KOL)或創作人合作,有助於為品牌注入新鮮感與話題性。例如Erste Bank攜手Oliver Tree,即以其怪誕風格與狂熱美學,讓投資議題跳脫冷冰印象,引起年輕世代共鳴。其次,內容本地化策略不可忽視。根據Nielsen 2023年報告,經過在地化調整的行銷素材,比標準化版本平均提升30%訊息傳達效率。最後,透過社群平台與大數據(Big Data)工具,精準鎖定潛在客群偏好,並不斷優化素材與投放時機,將使投資宣傳成效更上一層樓。

不過,跨界合作與創意行銷同時也伴隨法律與風險挑戰。例如在宣傳內容中使用誇張表現,可能引發消費者對投資收益的錯誤預期,違反台灣公平交易法對廣告不得為交易誘引而為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示的規定。因此,企業在推動創意宣傳時,務必嚴格把關內容中的風險揭露與資訊透明度,維持宣傳與法規合規平衡。未來,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與生成式AI技術發展,金融行銷將有機會透過智能化素材生產與互動式體驗進一步提升用戶參與度,並打造更具差異化的品牌聲量。

在此背景下,您認為下個金融行銷趨勢會以何種新興技術或內容形式切入?歡迎在留言區分享您的見解,與我們一同探索投資行銷的無限可能。

邀請連結: https://www.brandla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