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行銷

品牌做直播電商,為何總是失敗?3大易踩地雷

<<<直播電商崛起,品牌主卻屢戰屢敗>>>

現在正是規劃明年度策略的關鍵時刻,無論 B2B 或 B2C 的品牌行銷團隊,在分配預算時都可能遇到三大痛點:行銷效率低、通路營運難、產品研發成本高。隨著消費者生活節奏加快、時間碎片化,品牌若仍用舊式手法操作,無法有效回應這些變化,自然難以獲得關注與轉換。

因此,越來越多品牌選擇投入「直播電商」,視其為整合行銷、銷售與客戶經營的新策略。根據艾媒諮詢《2023中國直播電商行業研究報告》,中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已突破4兆人民幣,並持續成長,足見其爆發潛力。然而,許多品牌進場後卻未見顯著成效,甚至踩雷頻傳,歸根究柢,多數企業犯了三個關鍵錯誤。

<<<誤把Logo當佈景,錯失品牌體驗機會>>>

不少品牌誤以為只要掛上Logo、擺好產品,就完成直播間設計。但在手機螢幕為主的直播場域中,消費者的第一印象來自畫面構圖與場景氛圍。若直播畫面像是倉庫快閃店,觀眾自然無感,更別提品牌好感與信任建立。

打造高效品牌直播間,應把直播視為線上旗艦店,而非臨時攤位。品牌必須在小畫面中傳達核心價值、產品賣點與視覺記憶,才能創造沉浸式體驗與購買慾望。具體建議包含:一、佈景設計應與品牌定位一致,避免過於雜亂;二、運用柔光與背景營造質感,凸顯產品細節;三、為主播設計流暢動線,減少走位混亂。

如資策會曾在「品牌直播空間設計白皮書」中指出,消費者對直播場景的「專業度印象」,直接影響其對品牌的信任與出手意願。忽略這一點,不僅影響短期銷售,更可能損及長期品牌資產。

<<<誤認找大主播=高銷量,忽略品牌本質任務>>>

另一個常見誤區,是認為找來高人氣KOL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事實上,帶貨型主播靠的是個人魅力與粉絲信任,賣的是「主播人設下的推薦」,其邏輯是「不同商品賣給同一群人」。

而品牌直播的任務則相反,是「同一個商品賣給認同品牌理念的更多人」。這代表品牌必須主導內容腳本、產品腳本與互動節奏,確保直播過程不只是銷售,而是傳遞品牌價值。

例如,理膚寶水在皮膚保養直播中不僅介紹產品,更邀請皮膚科醫師現場解說,建立專業可信的品牌形象。這種將品牌定位與內容深度融合的直播模式,才能真正促進認同與轉換,而非只是短暫銷量。

<<<把直播當促銷活動,組織無法即時響應>>>

最後一個常見失敗點,是品牌將直播視為一次性的促銷活動,忽略其背後對組織的高度整合需求。品牌直播牽涉行銷、銷售、客服與技術團隊,甚至需與外部直播顧問協同運作。若仍以過往分工模式運作,將造成資訊不流通、即時調度困難,導致直播策略難以靈活應變。

所謂「穀倉效應」(Silo Effect),會讓行銷部門專注形象、銷售部門盯緊業績,彼此目標衝突。若品牌直播要成功,必須有統一KPI設計與跨部門合作機制。例如,Lululemon在品牌直播導入CRM資料,結合會員等級與即時互動,讓主播能根據用戶資料推薦適合產品,有效提升轉換率。

總結來說,品牌投入直播電商,不能只學形式、請大咖,而需重新定義品牌價值如何在直播中被「演繹」出來。唯有從內容、技術到組織層面全盤思考,才能從帶貨走向帶心,將直播轉化為品牌資產的放大器。

結尾提問:你的品牌直播,是用來賣東西,還是用來讓人認識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