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不只是娛樂,更是品牌溝通的新戰場。當任天堂的《動物森友會》(簡稱「動森」)在疫情期間爆紅,吸引從青春期孩子到退休長者同樂,品牌也嗅到這場全民社交遊戲的商機,紛紛搶搭這股熱潮。從公益合作、聯名置入到社群再創作,動森掀起的「品牌入島潮」,提供了遊戲行銷的三種核心打法。
品牌挑戰:當遊戲變成通路,品牌如何不「進島即沉」?
根據 Newzoo 調查,全球遊戲市場年產值已突破 1593 億美元,預估 2023 年全球玩家將逾 30 億人次。當數億人每天花數小時生活在虛擬世界,品牌若缺席,等於放棄一座超大型流量寶礦。
但挑戰也在這裡。不是所有進入遊戲的品牌都能「升級成功」。進島行銷不只是貼 logo,而是必須融入遊戲語言、價值觀與玩家文化。一個太過廣告味的品牌,反而會引發排斥。換言之,品牌得換掉行銷人的帽子,先當上玩家。
問題根源:傳統品牌操作模式無法複製到虛擬社群
在遊戲中,每個行為都由玩家主導:選擇在哪裡放家具、何時訪客、要不要賣大頭菜。這種去中心化的環境,與品牌過去慣用的「大聲說」邏輯相悖。若品牌依舊期待透過「霸佔版面」或「發新聞稿」來主導敘事,只會成為玩家眼中的「異物」。
成功的品牌不是侵入,而是共生。這些案例提醒我們:遊戲不是賣場,而是文化現場。品牌必須用玩家的語言,才能真正入島不出戲。
解決策略:從三大模式拆解品牌 × 遊戲的關鍵合作法則
1. Platform:從公益出發,讓品牌價值自然進島
Hellmann’s × 動森|捐爛大頭菜,送公益熱餐
美乃滋品牌 Hellmann’s 利用玩家炒大頭菜失敗後「爛掉」的設計,發起「一顆爛大頭菜換一份公益熱餐」的活動,並打造 Hellmann’s 島讓玩家捐出道具。這場跨界合作完美將「不浪費食物」的品牌理念與遊戲機制結合,在五天內募得 25,000 顆爛大頭菜,轉化為 25,000 份實際餐點。
行銷啟示: 不論是 CSR 或品牌價值主張,透過遊戲情境化執行比單純口號更具說服力。
2. Program:從產品出發,轉譯角色為具體消費體驗
- NIKE × 寶可夢|訂製你的寶可夢鞋 將 68 種寶可夢角色轉譯為鞋款配色,NIKE 讓「你穿的鞋=你是的角色」,將遊戲情感具象為產品認同。
- 溫蒂漢堡 × Fortnite|遊戲裡宣戰冷凍肉 溫蒂在遊戲中創建虛擬角色「姐姐」,大開直播猛砸對手漢堡隊的冷凍庫,實體品牌理念「我們不冷凍」在虛擬世界打得火熱。
行銷啟示: 用遊戲語言講產品價值,不做旁觀廣告,而做參與角色。
3. Pulse:從存在感出發,打造品牌版「島嶼印象」
聖淘沙觀光局 × 動森|線上環島也能鋪路線下觀光
雖然疫情重創觀光業,新加坡聖淘沙在動森打造虛擬版觀光島,重現酒店、斜坡滑車等景點,並開設瑜珈課程。這場「沉浸式體驗」在社群中引發話題,成為觀光行銷的另類突圍。
行銷啟示: 遊戲裡的曝光並非即時轉單,但品牌聲量與記憶建立,早一步為未來旅客埋下伏筆。
寫在最後:虛擬行銷不能只是「弄個帳號」,而是要「活在裡面」
動森的爆紅是契機,但背後更大的趨勢,是品牌與虛擬文化的互動越來越深。這不只是 IP 授權或聯名商品,更是品牌人格、價值與遊戲精神的同步共創。
品牌與遊戲的合作若能善用三種模式——平台理念、產品延伸、日常存在感,就能從「客座玩家」晉升為「島民一員」,讓玩家自願成為你的傳聲筒。
提問收尾:
當你的品牌進入下一個遊戲風潮時,你是選擇「進去擺攤」,還是「真的玩起來」?